-
-
-
- 蛤蚧、又称仙蟾,台湾称为大守宫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,头长大于尾长。背腹面略扁,头呈扁平三角形;皮肤粗糙,全身密生粒状细鳞;体色有深灰色、灰蓝色、青黑色等,头、背部有深灰、蓝褐等颜色横条纹,全身散布灰白色、砖红色、紫灰色、橘黄色斑点,尾有白色环纹。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:濒危。在广西主要生
- 2017-03-27 01:18:58
-
-
-
- 蜣螂,也有很多人叫它屎虼螂、推丸、裹粪牛、滚粪牛等,属鞘翅目金龟子科粪金龟亚科。世界上约有2300种蜣螂,分布在南极洲以外的任何一块大陆。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位,以帮助取食。有一定的趋光性。钻进牛粪里的虫类,可以将粪便滚动成球状,推行向前。主要以动物粪便为食,有“自然界清道夫”
- 2017-03-27 01:10:45
-
-
-
- 土元属鳖蠊科昆虫药用小动物。别名地鳖虫、地乌龟、簸箕虫、土鳖、土鳖虫、蛰虫等。现代中医药典称'土鳖虫',性寒,有微毒。具有化淤止血,消肿止痛,通络理伤,接筋续骨等功效,是理血伤科要药。主治关节炎,腰腿跌打损伤,闭径等症。现代医学证明对白血病,癌症等也有一定疗效。与土元配全的中成药达到200
- 2017-03-27 00:14:21
-
-
-
- 蚯蚓是对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类动物的通称。在科学分类中,它们属于单向蚓目。身体两侧对称,具有分节现象;没有骨骼,在体表覆盖一层具有色素的薄角质层。除了身体前两节之外,其余各节均具有刚毛。雌雄同体,异体受精,生殖时借由环带产生卵茧,繁殖下一代。目前已知蚯蚓有200多种,1837年被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之为地球上最有价值
- 2017-03-27 00:04:27
-
-
-
- 我国约有10余种,主要为东亚钳蝎。属于钳蝎科,问荆属。东亚钳蝎又名远东蝎,因其后腹部节上的纵沟形状和问荆相似,故又有问荆蝎之称。蝎完全为肉食性,取食无脊椎动物,如蜘蛛、蟋蟀、小蜈蚣、多种昆虫的幼虫和若虫。它靠触肢上的听毛或跗节毛和缝感觉器发现猎物的位置。沙漠蝎能够确定穴居50厘米深的蜚蠊。蝎取食时,用触肢将捕
- 2017-03-26 23:56:04
-
-
-
- 养蜂即饲养蜜蜂而取其产品蜂蜜及蜜蜡的事业,包括在广义的畜产内,所以广义地说蜜蜂也是家畜养蜂早在纪元前古代埃及、希腊等地即已开始,但近代的养蜂是对蜜蜂的精密观察研究为基础,从有关饲养方法和摇蜜器的各种设计方案加以发展而来的。蜜源是养蜂生产的基础。在确定放蜂地点之前,一定要调查清楚蜜源植物的种类、面积、花期等情况
- 2017-03-26 23:43:17
-
-
-
- 黄粉虫又叫面包虫,在昆虫分类学上隶属于鞘翅目,拟步行虫科,粉虫甲属。原产北美洲,50年代从苏联引进我国饲养,黄粉虫干品含脂肪30%,含蛋白质高达50%以上,此外还含有磷、钾、铁、钠、铝等常量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。被誉为“蛋白质饲料宝库”。是养殖蜘蛛、蜈蚣、蝎子、蛇以及家禽家畜的最佳饲料。
- 2017-03-26 23:31:22
-
-
-
- 蝇蛆为苍蝇的幼虫。主要孳生在人畜粪便堆、垃圾、腐败物质中,取食粪便及腐烂物质,也有的生活于腐败动物尸体中。在土表下化蛹,以蛹越冬,越冬蛹在土中深度可达10厘米左右。生长繁殖极快,人工养殖不需很多设备,室内室外、城市农村均可养殖。有条件的可采用高技术繁殖无菌蝇蛆,进行综合开发。暂时不能利用高技术的农村专业户,可
- 2017-03-26 16:27:27
-
-
-
- 蜗牛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之一,它主要以植物为食,特别喜欢吃作物的细芽和嫩叶,所以野生的蜗牛对农作物危害较大。随着科学的发展,人们变害为利,把蜗牛进行人工饲养,让蜗牛为人类提供营养价值很高的蜗牛肉。蜗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。营养丰富,味道鲜美,属高蛋白,低脂肪,低胆固醇,富含20多种氨基酸的高档营养滋补
- 2017-03-26 16:19:10
-
-
-
- 养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,种桑养蚕之法相传源于黄帝的妻子螺祖。家蚕的祖先认为是野蚕,形态上和家蚕几乎没有差别,而且与家蚕长大后能自然杂交产生后代。有称为“青白”的一家蚕品种,据说是由野蚕和家蚕杂交而来的。其它家蚕的性状明显地是从野蚕传来的也不少。染色体数野蚕为n=27,家蚕
- 2017-03-26 16:06:24
-
-
-
- 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,很容易识别。一般体小(0.5mm-3cm),颜色有黑、黄、红、白等,体壁具有弹性,且光滑或有微毛。口器咀嚼式,上颚发达。触角膝状,柄节很长,末端2~3节膨大。全触角分4~13节。腹部呈结状。有的有翅,有的无翅。前足的距大,梳状,为净角器(清理触角用)。为多态型的社会昆虫。蚂蚁是地球上
- 2017-03-26 15:55:50
-
-
-
- 黑豚,体型小(0.5-0.65公斤公斤),性情温和,喜欢群居,胆小、怕惊、怕干扰、听觉敏锐。全身黑毛、黑眼睛、黑嘴巴、黑脚、无尾巴,耳朵及四肢短小,不善跳跃,一般不咬人,也不抓人。中国古代就有食用黑豚狸肉的习惯,并将其作为高档野菜肴选入中国名菜谱。宋代诗人、美食家苏东坡因未尝到豚狸肉抱憾终身,作诗曰:&ldq
- 2017-03-25 23:50:39